而这才是李长河和李世民真正所需。
  如今的时代需要改变,需要变革,那便需要锐意进取的人。
  这样的人是年轻人,是守旧势力的反对者,那么寒门就是最好的选择。
  需要壮大它,让它成为一把刀,一把锋利的刀。
  而考试时间则是三天,每天考两门。
  这就要说到六科十八人了。
  每一科的前三名便可直通入仕做官,不需要再经过吏部的关试。
  大唐与其他时代的科举有些不同,就算经过科举考试,那也只是证明了你的才能学识。
  想要做官,还有一道程序要走,那就是吏部“关试”。
  只有经过吏部的考核,才有资格成为一名大唐‘公务员’。
  而六科前三则直接省去关试,直接可以分配官身。
  此时的李世民看着呈递上来的奏书,心中激动不已。
  不禁脱口而出:“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于是乎,世间诞生了一个新的成语:引君入彀。
  政事堂内其他阁员眼眸微动,似乎想到了什么。
  首宰房玄龄率先道:“圣人天吉,光明耀天下,社稷之幸。”
  魏征和长孙无忌顿时一愣,然后脸上闪过一丝错愕,心里暗暗道:“怪不得他是首宰呢。”
  “哈哈哈...”政事堂传来一阵欢声笑语。
  不久后李世民目光一转看向李长河。
  “诸卿,你们可听说,听诏郎李长河也要参加这次的科举,也不知仁心准备的如何了?”
  李长河一愣,而后起身道:“圣人,臣受天恩眷恋,定不负。”
  “好,李长河,那明理科内容上可是靠近你提出的科学,这也是一次实验,若是这一次不佳,那么朕也没有办法再帮你了。”
  李长河微微点头,“臣明白,为了大唐,臣竭尽所能,不负君恩。”
  其他阁老也是微微点头。
  他们很清楚李世民说的意思。
  整个大唐的革新已经开始,但在教育方面,其受到的压力尤甚。
  李长河虽然多次在长安利用多种方式宣传新学,如今也有了新的名称,叫科学,但将科学内容搬到科举中,其带来的反制力前所未有。
  于是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李长河也想出了办法,那就是拆屋效应。
  其源于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曾在《无声的中国》的演讲中写道:“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具体原理就是指,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来,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李世民先让李长河去负责教育改革事宜。
  于是李长河立刻提出破旧出新,全面否定先前的教育体制,要求全部改革,并且建议将本届的科举内容全部改为新的内容。
  这一下子让儒生炸毛了,纷纷上书反对。
  一直持续了一周。
  然后李世民发话,将李长河提出的教育改革否定,让其继续出方案。
  于是李长河又出了一版离谱的方案,就是将儒学极致打压,然后提升考试内容上道家的经典知识,并同步将其他一些衰弱的学派大力提拔,让一些没落的学派看到了希望,纷纷支持。
  于是又是一周的混乱,儒学生骂的更狠了,一个个都要动手了。
  他们甚至想对李长河动手,他们想不明白,为什么李长河要对他们下手,他又没得到什么利益,也没有看到李长河将科学的内容夹带私货。
  于是儒学者开始转变,纷纷与李长河联系,准备拉他下水,甚至让李长河将科学的内容加入进去。
  这就是明晃晃的拉拢。
  而李长河也是笑了,搅浑水他已经做到了。
  浑水摸鱼才是王道,最后经过一系列的博弈,李长河有些不愿意的将科学安排进科举。
  这个举措还让儒学生们送了一口气,觉得他们反抗成功了,觉得是李长河吃亏了。
  毕竟如今的科学内容上看着不少与儒学倡导的内容有些相近。
  只不过这些内容以前不受到儒学重视,以经义子集为主,不注重这般实际应用。
  而这就达到了李长河预期的目标,只不过为了减少天下学子对科学的厌恶,将科学改为了明理科。
  这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了。
  假以时日,儒学生们定会发现这个科学会颠覆他们的统治。
  这些事情其他人不知道,但政事堂内的内阁阁老们都是门清,虽然他们中也有人是儒学拥趸,但是食君俸禄,替君分忧才是他们要做的。
  他们已经是整个国家的最高层,是统治阶级,自然不会为了最底层的儒生与他们的衣食父母皇帝作对。
  没错,他们看得很清楚,李长河背后站的是当朝皇帝。
  是皇帝的支持李长河才能干成这件事。
  这天下终究是皇帝为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