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郭威统兵
  夔州指挥使尚洪迁觉得自己很勇猛,他径自来到长安城下,赵思绾这时候已经养足了锐气,就等着官军来了好开战呢,他远远地看到尚洪迁的部队来了,立即带兵杀出城来。尚洪迁这边还没列好阵形呢,赵思绾和部下就已经杀到了,尚洪迁措手不及,虽然他确实骁悍过人,但也是抵挡不住,部下乱成了一团,虽然勉强招架,终究还是不能支撑,眼看着士卒纷纷受伤倒地,尚洪迁赶紧下令后撤,他自己亲自率领亲军断后,边打边退。赵思绾紧追不放,最后惹恼了尚洪迁血性,他拚死力斗,才把赵思绾击退。但是尚洪迁身上已经受了重伤,伤口有几十处,回到大营以后不停地吐血,过了一夜还是死了。
  郭从义和王峻二人一看,尚洪迁这么猛都战死了,不禁心生畏惧,停兵不前。他们俩人还彼此不和,互相推诿责任,朝廷于是又派了泽潞节度使常恩领兵前来支援,刚好郭从义也分兵去迎,两边会师,总算是攻下了潼关,常恩就屯兵驻守在那。河中行营都部署白文珂留在同州,也没有进兵。新任的凤翔节度使赵晖到了咸阳,就开始部署兵士,一时也不能急进。小皇帝刘承佑对此颇为担忧,于是就任命枢密使郭威为西面军前招谕安抚使,让所有河中、永兴、凤翔各路军马都听郭威节制。
  郭威接到皇帝的命令,就打算要出发,他临走之前,先去了趟老太师冯道那,向他问策。冯道说:“李守贞是宿将,他自以为功高望重,必然可以约束住手下的士卒。你去以后,不要爱惜财物,多多赏赐军兵官吏,到时候必然众望所归,李守贞自然就难以有所作为了!”
  郭威受教,随即向冯道告辞,调集各道兵马前来会师。并且下令让白文珂前往河中,让赵晖前往凤翔。
  赵晖已经打探到王景崇投降了蜀军,并且跟李守贞保持着联系,于是他接连上表,奏明了皇帝。皇帝一看,立马下诏,命郭威顺便讨伐王景崇。郭威就召集众将商议军情,众将都说应该先攻下长安和凤翔。当时的华州节度使扈彦珂也奉调在军中,他在旁献计说:“如今三叛连兵,他们推李守贞为主,李守贞一旦灭亡了,其他两镇自然胆寒,可以一战而下。古人有言,擒贼先擒王,咱们不取首逆,反而先攻王景崇和赵思绾,这已经是失策了,何况河中路近,长安、凤翔路远,舍近攻远,如果王景崇和赵思绾拒我前锋,李守贞袭我后路,岂不危险!”
  郭威听他说完,说“你说的对”,于是决定兵分三路,进攻河中,他让白文珂和刘词从同州进兵,让常恩从潼关进兵,郭威自己率领部众从陕州进兵。
  沿途这一路上,郭威和士卒们同甘共苦,将士们有点小功,郭威必赏,有点小过,郭威也不加处罚,士卒有病,郭威常常亲自去探视抚慰,他手下的属吏不管是谁,只要有什么建议,郭威都是和颜悦色,虚心听取。所以郭威的部队凝聚力很强。
  这边李守贞听说郭威统兵来了,他是毫不在意,而且他还认为,禁军曾经在自己麾下,自己是他们的老领导,以前对他们也很好,所以他们一到城下,肯定会倒戈投靠自己,根本都不用打。也不知道他是哪来的这份自信。
  不久,这三路汉兵就陆续到了,但见城外旗帜飘扬,战鼓隆隆,郭威所带的部队更是气势空前,野心勃勃。李守贞一看这阵势,立刻就有了三分惧色,他站在城上,往下边瞅了半天,一看到有认识的军将,就叫着他们的名字,想跟人家叙叙旧,套套近乎,结果话还没出口呢,下边已经是一片喧哗,大家大叫叛贼,搞得李守贞都有点不好意思了。
  李守贞转念又一想,现在木已成舟,就这么着了,于是提起精神,督率部下在城上拒守。郭威在城西扎了营,白文珂在河西扎营,常恩在城南扎了营。郭威一看常恩的军营,乱七八糟的不像个样子,跟他一聊,发现这也不是带兵打仗的人呐,算了,你先回去吧,于是就让他回去了,郭威自己分出一部分兵来,驻扎在南城。
  众将都向郭威请求立刻攻城,郭威摇着头,说:“人家李守贞是前朝宿将,那打仗也是很有一套的,曾经立过不少战功,况且他这座城池临大河而建,城墙楼堞都完整坚固,急切间是难以攻克的。而且人家据高临下,我军在城下仰攻,非常危险,这就像是赶着士卒们投身火海,那肯定是九死一生啊。这样进攻有什么好处?自古以来,勇有盛衰,攻有缓急。时有可否,事有先后。咱们呐,不如先设下长围,咱给他来个封城,这叫做以守为战,让他无处可逃。然后咱们就在这休兵牧马,等粮饷来了,咱们该吃吃、该喝喝,等到城中的粮食都吃干净了。那时候咱们再安排好云梯冲车,一方面再散发檄文,一边攻城,一边招抚,我料想啊,城中的将士到了那时侯,一个个的都只想着逃命了,父子都不能相保,何况这帮乌合之众呢!”
  众将说:“可是长安、凤翔都和李守贞联结,他们肯定要派兵来救的,如果人家给咱们来个内外夹攻,那可如何是好?”
  其实人家郭威心里有数,他听大伙这么说,就微笑着跟大伙解释:“各位尽可放心,赵思绾、王景崇,只是凭着一股血气,他们根本就不懂兵法,何况还有郭从义他们在长安呢,赵晖不是也在凤翔呢,这两路兵马已经足以牵制他们了,大家不必担心!”
  于是郭威又下令从各州调来了两万多名民夫,让白文珂指挥,在四面挖掘堑壕,筑起长垒,把城给围住。过了些日子,城上的守军,好像并没有什么变化,郭威又对众将说:“李守贞过去很怕高祖皇帝,不敢嚣张。如今呢,他看咱们这些人过去并没有多少功劳战绩,所以对咱们很轻视,他这才敢造反。咱们就应该对他示弱,然后慢慢的制伏他。”
  随后郭威命领将士们偃旗息鼓,就在营中待着,没事也别出去。只是沿着河岸搞了不少的了望楼,让手下的士卒们轮流巡逻放哨。又让水军把船都停在岸边,不论白天晚上,都小心防备着,把水路和陆路都控制住了。遇到城中有探子出来打探消息,全部抓过来,搞得李守贞无计可施,看来也只有率兵突围这一条路可走了。
  人家郭威周边早就给他安排好了,李守贞的兵一出来,郭威立刻命令各军截击,绝对不让一人一骑出城,所以李守贞手下的士卒,出来一次,被打回去一次。李守贞又派出使者,拿着他的书信,分头向各处求救,南求南唐,西求后蜀,北求辽国,结果这些使者也全部被汉军的巡逻队给抓去了,李守贞更是苦无对策,渐渐的粮食也快吃完了,看来已经坚持不了多久了,急得李守贞整天皱着眉头,急得不行。他那个国师、就是那个自称会望气的和尚总伦,总在他跟前晃悠,李守贞心烦的不行,就免不了要拿他出气。总伦说:“大王你肯定是要当天子的,这就是你的命,别人是改变不了的,现在嘛,只是分野有灾,要经历点磨难。等到最后只剩下一人一马了,那时候才是大王您雄起的时侯呢。”李守贞一听,居然还觉得总伦说的对,于是对他仍然还像以前一样,信任有加。
  .............
  知识卡片:
  那个和尚说李守贞分野有灾。分野这个词,古代经常用,现在很少用了。我们古人认为天地之间有一种联系,天上的日月星辰和地上的山川河流都是有一定关联的,这种天地对应的关系就叫分野。明朝有一本书,叫《图书编·分野总叙》就是专门讲这个事的。
  分野这种观念,是一种带有神秘论学说的东西,不光是中国人,埃及人、玛雅人、古巴比伦人都很信这玩意,所以这个分野又和占星术产生了关系。中国古人相信天地相通,天地人合一的理论,在周朝,负责观察天象的官员叫保章氏,他的职责之一就是依照天上的星星去划分所统治的地区,去判断这个地方的吉凶。
  周景王二十三年,就是公元前522年的时候,周景王和一个名叫伶州鸠的官员有一段对话,就被记录在了《国语·周语》里“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岁之所在,则我有周之分野也。”大概的意思是说,当年的岁星运行到鹑火星次,对应周之分野,这就预示着周武王伐商能得到上天的护佑。这是“分野”最早的记载。
  分野理论在中国有很多分类,其中主要的就是二十八星宿分野和十二分野。十二分野在我国古代地理对应的是兖州、幽州、徐州、荆州等十二个州。所以这个总伦和尚说,现在分野有灾,意思就是,你是当皇帝的命,只是河中这个地方有灾,人都得死光光,跟你没关系,你放心吧,等河中这个地方的人死的就剩你一个了,你就等着当皇帝吧。
  这种分野体系在汉代和魏晋非常流行,到了隋唐时期渐渐就不怎么流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