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阿保机兵围幽州
  前面我们简单介绍了一下契丹和耶律阿保机是如何崛起的,除了阿保机本人胸有大志、能力超人以外,他的妻子述律平和他的谋主韩延徽都对他的事业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让阿保机没有想到的是,韩延徽却瞅了个空子偷偷的溜回了幽州,说是去探视自己的家人,但是他又趁机去了晋阳求见晋王李存勖,李存勖就把他留下了,让他做了自己的书记官。
  李存勖手下有一名当年刘守光的旧将,名叫王缄,他私下里告诉晋王,说这个韩延徽反复无常,不值得信任,晋王因此也就不那么信任韩延徽了,韩延徽多聪明的一个人,看破了这一点,就借着探望母亲为名,又回到了契丹。
  对于中原来说,韩延徽这样的人一堆一堆的。可是对契丹人来说,韩延徽算是个大知识分子,阿保机身边少了这个韩延徽,就像被人砍了一只胳膊似的,现在韩延徽回来了,阿保机大喜过望,立刻任命他为政事令,也就是契丹的宰相。
  韩延徽又写了封信给晋王,说是这件事都要怪那个王缄乱嚼舌根子,并且说,只要我在契丹,一定不会让契丹人去攻击南方的中原地区,另外我的老母亲还住在幽州,希望晋王您能够费心帮我照顾赡养老母,我绝对不会忘了您的恩德。晋王李存勖就让幽州的官员每年都去看望问候韩延徽的母亲,就像个五保户一样,看看缺不缺什么东西,照顾的非常仔细。
  韩延徽虽然做了保证,其实他也并不是真的能够左右耶律阿保机,契丹还是大举出兵南进了。契丹大军从麟州、胜州攻入了中原,兵锋直指蔚州。振武军节度使李嗣本发兵拒敌,结果寡不敌众,被契丹给活捉了。新州防御使李存矩骄横懒惰,不体恤下层的军民百姓,被偏将卢文进等人给杀了,然后卢文进逃到了契丹,又带着契丹兵占据了新州,留下部将刘殷在这镇守。云州朔州地区大震。
  此时的晋王李存勖正从河北返回晋阳,一路上接连得到警报,他急忙调幽州节度使周德威,发兵三万去迎战契丹,周德威带着部队到了新州城下,但见对面的契丹士兵,一个个精悍绝伦。周德威一看人家对方战士的那个状态,就已经有了退兵的想法,接着又听说契丹皇帝阿保机率兵几十万前来接应,周德威料想这仗没法打,于是就率兵撤退了,结果刚走到半路,突然就听到后边喊声大震,契丹兵已经追过来了,周德威回马北望,只见契丹骑兵漫山遍野踊跃而来,周德威急忙下令布阵,阵势刚刚布好,敌人的骑兵就已经杀到了眼前,凭着一股锐气直杀入晋军阵中,周德威招架不住,没奈何只好率军再跑,偏偏敌人全是骑兵,速度极快,霎时间晋军部队又被冲断了,裹走了无数的人马,仅仅剩下了几千人保着周德威狼狈而走,逃回了幽州。周德威的三万部队就这么一下子就没了。
  契丹兵号称有百万之众,乘胜就这样一路追到幽州城下,但见契丹的毡车帐篷漫山遍野,沿途抓来的老百姓和士卒通通都用长绳子绑住,连头带脚,像绑猪一样挂在树上。也没人管。这些百姓和士卒到了夜里就悄悄挣脱绳子逃走了,契丹人也不过问,只是围攻幽州,周德威一面求救,一面坚守。
  投降契丹的那个卢文进献了一条计策,一面制造火车攻击城墙上的守军,一面在城墙下边开始挖掘地道,打算偷袭,周德威识破了他的计划,让人把铜铁熔化了,上下挥洒,契丹士兵的身体只要粘上这些铁汁,无不被烫的焦烂,因此攻势才稍微有所缓解。
  就这样双方在幽州相持了一百多天,晋军大将李嗣源、阎宝、符存审等人奉晋王李存勖的命令,率领步兵骑兵共七万前来支援幽州,李嗣源和符存审商议说:敌人骑兵多,利于野战,而我方利于据险防守,不如咱们偷偷从山里过去,前往幽州,如果遇到敌人也可以一战,免得被敌人所乘。符存审说:好主意。于是就率领部队越过大房岭,一路向东而行。李嗣源和他的养子李从珂带领着三千骑兵做为先锋,一路急行军,结果距离幽州还有六十里路的时候,就和契丹兵相遇了。双方一番激战,李嗣源等人杀到山口,被契丹的一万多骑兵挡住了去路,这会李嗣源身边就只剩下了一百多人。李嗣源脱掉甲胄,用鞭子指着对面的契丹兵,用契丹语说:“你们契丹人无故违背盟约,侵犯我国疆土,我们晋王已经带兵百万,直抵西楼,要灭你们的族,你们还在这儿干什么?”契丹兵听了这话不免心惊。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李嗣源趁机发起冲锋,打死了一名敌人头目。他手下的将士们也都催马跟进,把契丹兵冲退,冲到了幽州城下。
  契丹皇帝阿保机攻城久攻不下,刚好这个时候又是夏天,天气非常炎热,契丹人很不习惯,阿保机自己已经回国避暑去了,只留下了那个投降的部将卢文进在这继续率军围城。卢文进听说晋国的救兵到了,于是列阵以待,符存审让步兵先藏在阵后,别出来乱动,然后就让一些老弱残兵,砍下一些枯草树枝点燃了,鼓噪前进,一时之间战场上到处是烟尘蔽天,弄得契丹兵莫名其妙,不得已出阵挑战,这时候,符存审突然命令阵后埋伏的步兵一起奋力向前冲杀,趁着烟雾迷离之际,人自为战,冲击敌阵,契丹兵大败而逃,晋军从后追击,斩获俘虏过万,然后才收军进入幽州。
  符存审、李嗣源他们进了城,周德威很高兴,在城里接见了各位将领,第二天派人向晋王告捷。晋王听说契丹已经战败逃走了,于是又决定再次讨伐梁朝,他把李嗣源等将士调回晋阳,不日就要出师。这时候天气已经冷了,正值天寒水枯,河面结冰,晋王一看大喜,说我用兵数载,只是因为一水相隔,无法飞渡,现在河面结了冰,真是天助我也,于是急忙奔赴魏州,调兵南下。
  这时候梁朝的黎阳留守刘鄩已经应召回京了,朝议的时候大家都纷纷责备他,说是他丢掉了河朔地区,于是把他贬为了亳州团练使。河北少了刘鄩这么一员大将,就没人抵挡晋军了,晋王李存勖看到河上的冰冻的挺结实,就率领部队开始渡河。
  黄河的南岸有一座杨刘城,有梁兵在此囤守,沿河数十里都排列着栅栏,晋王挥军突进,把这些栅栏全部毁掉,指挥晋兵直到杨刘城下。晋王让步兵身背芦苇,填塞城外的壕沟,然后从四面发起猛攻,当天城池就被攻破了,守将安彦之被俘。
  此时梁朝皇帝朱友贞正在洛阳祭拜祖陵,还打算要去西郊祭天呢,忽然听说杨刘城失守了,晋军就要到达泗水了,一下子急的不知所措,慌忙奔回了汴梁,后来得知晋军只是到濮州和郓州大肆抢劫了一番,然后就撤兵了,这才稍微放心,安安稳稳过了残年。
  .................
  知识卡片:
  韩延徽这个人,对后世的影响那是很大的,他可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可以说,他和他的家族、后世子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韩延徽是安次韩氏的第一人,而安次韩氏是幽燕的汉人四大家族之一。幽燕四大家族指的是契丹辽国和女真金国在幽燕地区最显赫的四个影响力巨大的汉人家族,除了韩氏以外,还有昌平刘氏、医闾马氏和卢龙赵氏,其中韩氏又包括安次韩氏和玉田韩氏。
  宋朝的社会流动性是比较大的,但是辽国和金国的情况就不是这样了,那些世家大族往往可以累世为官。辽国采用的是二元化的政治制度,对于契丹和其他的游牧部族,他们还是采用过去的老办法、老传统,以部族制度来进行统治,而对于南部的汉人,则使用汉人官员和汉人的制度来进行治理,即使偶尔用契丹人,他们也被称为汉官,穿汉人的官服,看过《天龙八部》的读者可能都知道,萧峰回到辽国以后担任的就是南院大王。韩延徽后来就做过主管汉人的南府宰相,韩延徽的后人也多次出任南北两面的文职高官。
  除了这个安次韩氏,另外还有一个玉田韩氏,现在在河北玉田县还有个小韩庄呢。玉田韩氏是辽代最为显赫的汉人望族,它的辉煌程度仅次于辽国的皇族耶律氏和后族萧氏。
  玉田韩氏是在韩知古手里名声大作的,韩知古是个富三代、官二代,普通老百姓想要白手起家,仅仅一代人就能够实现阶级跨越的案例虽然也有,但是非常少见,绝大部分人都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做到。韩知古的爷爷韩懿是先富起来的第一代人,是蓟州当地的地主富绅,他爹韩融是第二代,读了书、做了官,当上了蓟州司马,官倒是不大,从五品,相当于我们一个地级市的武装部部长。
  到了韩知古的时候,正逢唐朝衰落,耶律阿保机率兵攻打蓟州的时候,身为蓟州司马公子的韩知古被契丹大将述律欲稳给抓走了,成了述律家的家奴,还取了个契丹名字,叫“迪力骨碌”。按说韩知古这辈子就算是完了,可是没想到,述律欲稳的妹妹述律平嫁给了耶律阿保机,韩知古成了述律平的陪嫁,结果,耶律阿保机慧眼识人,发现了韩知古这个人才。
  耶律阿保机称帝之前,韩知古就已经凭着自己的才干,当上了彰武军节度使,统管汉人事物,兼管各国礼仪,相当于外交部部长兼自治区主席。后来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辽国,韩知古官至左仆射,这就相当于宰相了,还被封为太师、中书令。韩知古有十一个儿子,后来全都身居高位,其家族也成了辽国的世袭贵族,和契丹皇室的关系相当亲密,韩知古的孙子韩德让后来集南北两面官大权于一身,位极人臣,韩家后人在辽国军界也是地位显赫,曾经多次击败大宋军队,其中就包括号称杨无敌的杨业,在韩家的推动下,辽、宋之间还达成了“澶渊之盟”。
  金国占据中原以后,幽燕四大家族仍然保持着强盛的政治地位。玉田韩氏为金朝建立完善了各项制度。而安次韩氏在金国担任官员的人数最多,但是职位都不是很高。
  现在我们都不太提起幽燕韩氏了,后世对他们的评价那也是大相径庭,一种观点认为,他们都是汉奸、卖国贼,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出卖整个国家和民族。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古代并没有完整的民族国家概念,只有王朝概念。而君主就是王朝的代名词。大家效忠的对象就是皇帝和大王。唐僖宗的时候韩知古被俘,燕王刘守光的时候,韩延徽被俘,耶律阿保机给了他们出人头地的机会,他们也用自己的才华来为新的大王、皇帝服务,无可厚非,不应该用现在的观念去评判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