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文武争权
  马希萼趁着取得的一连串胜利,再次给后汉朝廷上表,请求在汴梁另外设置一个进奏官,五代的时候,各镇节度使一般都会在京城搞个驻京办,叫做进奏务,负责人就叫进奏官。
  后汉皇帝刘承佑一看他这个表章,没答应,而且还劝他,你们是兄弟,要和睦相处嘛,别一天打打杀杀的,搞得你爹的棺材板都快盖不住了。
  马希萼根本就听不进去,他看人家后汉不想搭理他,于是又掉头跑去向南唐称臣去了,南唐立马就答应了,于是派楚州刺史何敬洙带兵去支援马希萼,准备一起进攻马希广。不但给马希萼封了官,还把鄂州一年的田赋税款全部给了他,作为经济援助。
  到了这个时候,马希广才真急了,于是慌忙派使者去汴梁,给后汉皇帝上表,说现在是荆南、岭南、江南连兵,他们阴谋要瓜分我们湖南,请求后汉火速发兵到澧州,扼守住江南、荆南的要道。
  后汉朝廷收到了他的表章,但是并没有回复,急得马希广寝食不安。这时候刘彦瑫来见马希广,说:“朗州兵不满万,马不盈千,根本就没什么实力,这有什么可怕的!请你给我一万士卒,战舰一百五十艘,我去朗州,立马把马希萼给您绑回来,大王就不用烦恼了。”马希广一听,高兴极了,立刻任命刘彦瑫为战棹指挥使,兼朗州行营都统,立刻带兵出发,然后他自己还亲自来到京城的城门外边为他饯行。
  刘彦瑫辞别了马希广,踌躇满志地带着战船来到了朗州境内,朗州的父老百姓一看,这才是人家朝廷的部队呀,于是都各自拿着酒肉来犒劳部队。刘彦瑫一看这情况,心想,看看,这就是民心所向啊,这朗州还有啥可说的,肯定是手到擒来呀。所以战舰经过,他自己就让士兵们用些竹子树木把后路给切断了,以表示决心,不拿下朗州咱就不回去了。这个事情,有些专家学者说刘彦瑫是上了当,朗州的老百姓是假装欢迎他,等他的部队一过去,老百姓就用竹子木头什么的把他们的后路给断了,台湾的柏杨,还有大陆的吕思勉都持这种看法。
  刘彦瑫的部队走到湄州的时候,只见前面人家朗州的一百多艘战舰装载着州兵、蛮兵各数千人,前来迎战了。
  刘彦瑫一看敌人来了,立刻下令,乘着现在顺风,马上攻击,而且还是火攻,把各种火具,什么火把火油纷纷扔过去,焚烧敌军的战舰。朗州兵立刻大乱,大家一看,这根本就没法抵挡啊,正要逃跑呢,忽然奇迹发生了,风向突然变了,开始倒着吹,火反过来烧向刘彦瑫的战船,搞得刘彦瑫措手不及,只好下令退兵。
  刘彦瑫这会想退兵了,但是问题是,他的后路已经被断了,不管是谁断的,反正是走不了了,人家朗州的追兵也追上来了,刘彦瑫手下的士卒们根本无路可逃,结果战死的、掉到水里淹死的不下数千人,这可真是惨败啊。刘彦瑫可好,他自己上了条快船跑了。
  败报传到了长沙,马希广哭了一整天,不知道该怎么办。有人就劝马希广,给部队发钱,鼓励将士们再去剿灭朗州的叛军。马希广这个人一向很吝啬,小气的很,这个时候实在是没办法了,只好拿出宫中的钱物发给大家。这时候又有人跟他说:你弟弟马希崇到处造谣,散布流言,蛊惑老百姓,明显就是要造反,请你快点把他杀了,以免他给马希萼做内应。马希广又不忍心了,哭着说:“我杀我弟弟,以后如何见先王于地下。”将士们一看,这马希广如此的迂腐懦弱,都觉得很懈气。
  估计马希广这还是心里有愧,当年他爹马殷临死的时候给他们兄弟几个定的规矩,要兄终弟及,哥哥必须要把王位传给自己年长的弟弟,可是马希范出于私心,死的时候没有把王位传给异母兄弟马希萼,而是传给了同母兄弟马希广,大家都知道,这违反了他爹的遗命,所以马希广虽然即了位,但是还是心虚,马希萼虽然没继位,但是特别理直气壮。
  马希广手下的马军指挥使张晖本来也带着一支部队,打算从一条偏僻小道去进攻朗州的,结果半路上听说刘彦瑫吃了个败仗,他一想,我孤军深入,肯定不行啊。于是也退回到了益阳。马希萼手下的将领朱进忠带了三千精兵来进攻益阳,张晖就骗城里的守军,说:“我率领麾下绕到贼兵后边去,你们可以留在城里等着我,然后咱们给他来个首尾夹击,不愁不胜。”说完,就带着他的部队出了城,竟然直接就跑了,逃回了长沙。
  朱进忠听说,现在益阳城里都没人做主了,那还不是一盘散沙吗,这机会可不能错过了,立刻挥兵急攻,果然很快就攻下了益阳。城里的守军大约九千多人全部被杀。这场仗打得是真窝囊,益阳城里边的守军有九千,朱进忠只带了三千人。结果九千人让人家三千人把城给攻破了,还给杀了个精光。
  马希广一看,张晖跑回来了,他是急上加急,不得已,派了一个幕僚,名叫孟骈,让他去朗州向哥哥马希萼求和。孟骈见到马希萼以后,还跟他说当年三国的时候,袁绍的俩儿子争权,最后都被曹操给干掉了,希望马希萼能跟马希广和好,兄弟同心。可是马希萼根本就不听,让孟骈回报马希广,说:“大义已绝,不至地下,不便相见了!”
  马希广一听马希萼说的这狠话,心里更是害怕,这时候忽然又接到朗州来的探报,说是马希萼自称顺天王,然后带兵大举入寇,奔着京师就来了。马希广无法可施,只好派使者快马加鞭赶赴汴梁,三跪九叩首,请求后汉朝廷赶紧派兵支援。后汉皇帝刘承佑倒是也被他感动了,这于是也动了心,打算调兵遣将去支援一下马希广。偏偏就在这个时候,他这又起了内乱,这一下就更顾不上管他们马家的闲事了!
  刘承佑继承皇帝之位,到现在转眼已经过了三年了,刚开始的时候,他任用那些有功的旧臣,比如杨邠、郭威、史弘肇、王章,这四位大臣同心合力,分工协作,辅佐皇帝,国内渐渐安定下来了。国家大事现在都在这四位大臣的掌握之中,宰相苏逢吉、苏尚珪等人反而显得有点多余了。
  这两位姓苏的宰相增补了很多官员,估计是借机给自己捞钱呢。杨邠就说,这样做是浪费钱财,公务员队伍过于庞大,政府开支肯定小不了。所以就屡次裁减,你那边不停地进人,我这边就不停地裁人。结果双方就开始闹矛盾了,搞得将相失和,互相猜忌。这时候正好关西发生了叛乱,闹得挺厉害,当时的中书侍郎兼同平章事李涛就给皇帝上了个奏表,说应该调杨邠、郭威两位枢密使出京,去镇守重镇,好抵御外敌,内政可以交给苏逢吉、苏尚珪,让这两位宰相处理就行了。
  其实呢,他的本意一方面是想提前预防外患,杨邠和郭威都是很会带兵的人,提前到位,万一外边有什么情况,马上就可以扫灭。另一方面他也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调停一下将相之间的关系,把你们分开,免得你们整天在一起,互相看着不顺眼,矛盾越积越深。
  但是问题是,人家杨邠、郭威可不这么想,他们完全误会了李涛的意思,怀疑他这是联络苏逢吉和苏尚珪排挤自己,于是杨邠和郭威就进宫去找太后告状去了,说自己情愿去给先帝守陵去。李太后,就是那个李三娘一听,很生气,就把刘承佑叫来训了一顿,刘承佑挺委屈,就把李涛的话跟他妈说了一遍,太后听了更生气了,立刻下令罢了李涛的官,让他回家去。
  刘承佑看母亲生气了,就想要讨好太后,于是就更加重用杨邠、郭威、史弘肇、王章这四位大臣,除了史弘肇兼任侍中之外,其他三位大臣都加了同平章事的头衔。这样一来,苏逢吉和苏尚珪的权利就进一步被瓜分了,他俩当然就更是愤愤不平,后来郭威带兵去讨伐河中的李守贞,朝政就暂时归其他三位大臣主持了。杨邠主管官员的升迁任免,相当于兼管组织部了。他这个人重武轻文,文官想要升官,他就多方压制,制造各种障碍,他只喜欢提拔武将。史弘肇负责京师的治安,相当于兼任首都公安局局长,清朝的时候叫九门提督。他大权在握,自己又喜欢杀人,所以京城之人一旦犯禁,他动不动就给人家来个杀头灭族。王章主管财务,他不停地加税,给政府搞钱,却不管老百姓死活。这样一来,官员也好,老百姓也好,都怨声载道,恨不得把他们三个都一起赶走。
  等到公元950年,三处叛乱都被平息了,郭威回到了京城,皇帝今天赐宴,下个月奖赏,仿佛是四海清平,从此就天下无事了。刘承佑年纪慢慢长大了,性情也开始渐渐骄傲起来了,除了上朝听政以外,平常就跟身边的下人们在宫里玩儿,也不读书,也不练武,飞龙使後匡赞和茶酒使郭允明这俩货最会谄媚,把小皇帝侍弄的格外舒服,所以非常得皇帝的宠爱,他们往往不顾主仆名分,乱嘈嘈的聚在一起,互相乱开玩笑。这个飞龙使实际上就是个负责养马的官,茶酒使就是字面上的意思,负责伺候皇帝吃喝的那么个小太监。
  小皇帝一天到晚胡闹,李太后对此也有所耳闻的,她好几次把刘承佑招来,批评教育,话说的很重。刘承佑开始的时候还比较遵守礼法,不敢顶嘴,后来听得烦了,竟然反唇相讥,说:“国家的政事应该由朝廷作主,太后一个女人,管什么朝廷的事!”说完就走了,倒惹得太后一场烦恼,这儿子大了,都当皇帝了,还得给他留面子,不能太伤他自尊。刘承佑呢,整天继续寻欢作乐。太常卿张昭得知了此事,就上疏给皇帝,劝他要远小人,亲君子。刘承佑最不爱听这些,所以这种跟他讲道理的奏章,他都懒得看,直接扔一边去了。
  ............
  知识卡片:
  李涛被罢了官,赶回家种地去了,他也是西安人。而且人家还是个正经李唐皇族后裔。
  李涛的父亲叫李元,唐末的时候做过小官。朱温当了皇帝以后,李元害怕朱温对李家大清洗,就带着儿子李涛逃到长沙,投奔了马殷,马殷让他做了衡阳令。朱温就跟马殷要人,李元没办法,只好回到了汴梁,朱温又让李元做了河阳令。后来后唐灭了后梁,李涛参加科考,中了进士,就在皇帝身边当了个小官,叫起居舍人,整天跟着皇帝,记录皇帝的一言一行,偶尔替皇帝去传达个口谕什么的。
  后晋建立那一年,李涛三十八岁,他担任的官职是考功员外郎、史馆修撰。人到中年的李涛已经很成熟了,他性格豁达,说话风趣,待人慷慨大方,喜欢跟人开开小玩笑。而且很有才华,诗文写的非常好,书法“笔札遒媚”,艺术修养挺高。
  李涛个人生活比较检点,没什么劣迹。挺正派一个人。工作上也很认真,执法严明,不畏权贵,曾经顶撞过石敬瑭,给张式伸冤,得罪了恶霸张彦泽,张彦泽投降契丹以后,带兵进京,乱杀无辜,李涛主动去见他,结果反而弄得张彦泽不知所措。
  刘知远登基,建立后汉以后,由于李涛的才能非常突出,官至翰林学士、中书侍郎、户部尚书,还做了宰相。刘承佑即位后,朝廷里权臣内斗,李涛这时候犯了一个重要的错误,帮着苏逢吉弹劾杨邠、史弘肇,结果被罢了官。也有一种说法,说李涛是被苏逢吉给利用了,当了个替罪羊。
  李涛回家待了几年,后周的时候又被朝廷启用,担任过刑部尚书和户部尚书。《资治通鉴》里边记载,周世宗柴荣让张昭推荐宰相,张昭推荐李涛,柴荣很不高兴,说:李涛轻浮,没个大臣的样子,我让你推荐宰相,你推荐他干嘛?张昭说:当年晋高祖石敬瑭赦免张彦泽,李涛就跟石敬瑭说,你今天不杀他,他以后肯定是国家的祸根。汉隐帝刘承佑在位的时候,李涛又上书,说应该解除你爹郭威的兵权,李涛这家伙,国家的危难还没显露,他就已经看出来了,这样的人就是当宰相的料,所以我推荐他。
  宋朝建国后,李涛担任兵部尚书。当时有一个军校,名叫尹勋,监督疏浚五丈河,因为有些民夫跑了,尹勋就杀了几个人,还把其他七十多人打了板子,又割了人家耳朵,李涛当时重病在床,已经没几天了,他听说以后气的给皇帝写奏表,说尹勋滥杀百姓,必须严惩,他家里人就劝他,你现在得好好养病,爱惜身体,那些事就别操心了,李涛说:“养什么养,谁还不死了,我身为兵部尚书,底下的军官杀害无辜之人,我能不管吗?”
  宋太祖赵匡胤看到李涛的奏折,非常感慨,老干部觉悟就是高啊,就把那个尹勋给发配了。第二年李涛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三岁。